一些地方历次车改,之所以不了了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前提错了。无论是货币化还是社会化,这些车改的大前提,是以现有支出为基础性参照,这必然导致车改变形走样。
在沈阳的浑南新区,再出车改新举。与往次不同的是,此次推出“公务的士”由车管中心管理,由国资公司围绕公车市场提供租赁业务。而且,此次车改是在中央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要求“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之后。
从2月推行至今,车改的可行性还有待实践检验和优化。从目前看,效果已然显现。核算下来,每辆车每年可节省1.28万元,原来39名司机压缩至10名。显然,这样的车改试水,合乎新车改的大方向,对于破解现有公车困境是一个不错的实践。
事实上,公车改革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关键是公车成为一个财政支出的大漏斗。
比如,配车无极限,一些地方连科级干部都有公车;公车消费巨大,一年的油钱等成本,以及养一个司机的成本,比用私家车的成本高出好几倍;公车谋私严重,公车私用的不说,频换轮胎的、频报油票的,诸如此类,导致公车腐败成本居高不下。
一些地方历次车改,之所以不了了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前提错了。无论是货币化还是社会化,这些车改的大前提,是以现有支出为基础性参照,也就是默认了不规范配车、用车、腐败支出等。前提错了,必然导致车改变形走样,群众更不买账。一些地方动辄十万左右的车补,群众当然会认为,这样的车改是一次权力的自肥。
去年底中央出台的上述条例,专辟出第五章,对公车改革进行了方向性规范。从从严配备公车,到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从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到实行社会化提供用车,再到创新公务交通分类提供方式,可以说是对以往车改乱象的一次正本清源。事实上,也只有回到中央框定的这个车改大放向上,车改的试水探索,才有可行性。
沈阳浑南新区的车改,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的实践,有其积极意义。尽管有人说,这种实践,还不是完全市场化,只是将公车业务外包给国有企业,但毕竟已经迈出了市场化的重要一步。至于是国有企业经营,还是民营企业来做,可以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至少,公车由财政包养的坚冰,从此打破了。
事实上,不少地方都因地制宜地探索了车改模式。一种是政府组建公车服务中心,一种是彻底的市场化、按级别发放车补。也许具体的模式,可以有多种。比如有的地方和单位,一般公车彻底由市场提供并不适合。因而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关键是要切合实际,合乎工作需要,合乎职工意愿。
事实上,对于用车的公职人员来说,履行公职的一般性公车使用,有一个利益博弈与效率问题。如果每月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他可能宁愿选择坐公交车或打出租车,而为自己省下一点钱来;如果这个补贴给了企业,他可能就会把公车使用到最大化。在实践中推行车改,万不可忽视这个微观主体,如何发挥其能动性,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