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李宁在7月初被相关部门带走调查,因其涉嫌将承担的一个转基因项目的经费转移至自己控股的公司,涉及资金达千万元。在笔者看来,在时下反腐治国的大背景下,此案具有标本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为李宁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二是此案涉及到科研经费的违规使用。而这两方面,恰好是学术界腐败的焦点所在。
院士是中国科研领域的最高荣誉。对于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研究者授予院士称号,既是国际惯例,也是国家和社会重视科技人才的体现,是推动科技进步必要的举措。但是在我国,院士制度却出现了异化,院士牵涉学术不端行为的事件屡有曝光,使得院士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
但凡腐败的问题,必然跟权力联系在一起。公众一直有呼声要求对院士制度进行改革,事实上就是要求规范院士手中的学术权力,院士的学术权力集中地体现在学术资源的分配上。他们自己手中集中了非常多的学术资源,包括经费、奖励、项目等等,“马太效应”非常明显。我们可以看到,李宁身上头衔非常多,他是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持有国家科学技术部“973”计划重大研究项目、“863”计划生物领域重大研究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近亿元。不可否认,李宁作为能力、成果突出的中青年科学家,理应享有更多的资源。但有几个问题值得深究:这些资源的取得是不是都符合程序正义?有没有利用院士身份不合理地施加影响?这么多的研究项目,他本人以及他的团队是否有足够的精力高水平地完成?这些经费是不是都合理地运用到研究上面?
因此,反腐之风刮到学术界,同其他领域一样,目标还是要规范权力。不仅是院士,还有其他在学术权力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人士,比如说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行政领导人,教育行政部门和科技行政部门的官员。他们的权力,都应该在被规范之列。
再来看一看科研经费的违规使用的问题。在科教领域,近年来曝光出来的案件多为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以及基建、招生等领域的腐败行为。但事实上,科研经费违规使用,更为普遍。这同样涉及到一个学术权力的问题。科研经费的使用,一般实行课题主持人负责制,有点类似于备受诟病的行政单位报销的领导“一支笔”。试想一下,数十万、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经费,“一支笔”便可决定其去向,对于课题负责人来说,既是莫大的便利,但又何尝不是严峻的考验呢?
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科研经费比起行政经费,又有其特殊性。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不能简单地比对行政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办法。财务制度需要改进,但财务制度还是要尊重科研经费使用的特殊性。关键还是要加强对科学研究的过程管理和成果管理。在过程管理方面,对于课题主持人负责制,仍然要予以坚持,让课题主持人有充分的自主权。
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成果管理,科研成果水平的高低,是检验经费是否合理使用的最可靠的试金石,也是平衡研究者的自主权和科研经费合理使用的最佳途径。但恰恰我们在这个方面是薄弱的,人情、利益交换等方面的因素严重影响着成果评审的客观与公正。而院士如果在这方面不正当地使用其学术权力,影响力更大。因此,规范学术权力,要从严格学术成果验收开始。
申论热词:学术权力
2014-08-26 11:18:34 来源: 评论:0 点击:
据媒体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李宁在7月初被相关部门带走调查,因其涉嫌将承担的一个转基因项目的经费转移至自己控股的公司,涉及资金达千万元。在
上一篇:
热点时评:社会授予的企业信用才最有效
下一篇:
2014年政法干警考试《申论》模拟试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