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文化产业、文化产值、文化在GDP中的比重,而要把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文化大国变为文化强国的基础,要以战略的意识、世界的眼光、创新的思维,进一步发展文化生产力,着力增强文化凝聚力,积极提高文化传播力,不断提高我国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国家较量中,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并非都能产生预期效果,但诸如文化、外交等其他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小视。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进一步加强。国家竞争中仅凭经济、军事实力已经很难完全取得优势,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有学者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而且也包括文化、教育、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国民素养的影响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其中,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一个国家要真正成为一个大国,不仅要有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硬实力,还要有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没有软实力,就只是一个物质外壳,没有内涵,没有支撑,不能叫真正的强国。一个民族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只靠一个经济的躯体,还要有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着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就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提,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着力点,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着力增强文化凝聚力。文化是民族生命力、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具有引领社会、教育人民、凝聚人心的作用。文化凝聚力,指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当前,增强文化软实力,着力增强文化凝聚力,首要的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其次,要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着力点,进一步发展文化生产力。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历史、形象和尊严,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安身立命的重要根基,保护、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实际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因此,要充分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做到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始终坚守民族文化立场,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深入挖掘和科学梳理,大力建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更好地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民族生命力、激发民族创造力、铸造民族凝聚力,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成为新时代鼓舞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积极提高文化传播力,让中国文化融入世界,不仅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也是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其中,大力促进翻译产业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具体而言,中国文化怎样走向世界,世界的先进文化该怎样吸收接纳,在这个过程当中,面临一个跨文化沟通的问题。翻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解决跨文化交际的手段。因此,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相互转换或简单的信息传递,对当今中国而言,翻译关系到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提升。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正变得日趋频繁,同时,国内基础建设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大批外国投资商将目光转向中国,使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特别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相继成功举办,都为翻译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但由于我国翻译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并不是很健全,翻译产业发展还面临翻译人才紧缺、翻译市场管理亟待规范等问题。针对这些瓶颈和困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相关部门要深入挖掘产业潜力和资源优势,通过加强翻译人才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翻译人才队伍,统一翻译产业规范,建立翻译市场准入制度、提升翻译专业化管理水平等举措,促进翻译产业走规模化和专业化道路,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