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考生在审题时,往往对“要求”忽略不计。实际上“要求”是仅次于“设问”之外的最重要的作答依据之一。申论从本质上讲,没有什么所谓的万能“套路”、万能“模板”,如果有的话,“题目”(包含“设问”和“要求”)和“材料”永远是考生永不过时的“模板”,“重视审题”、“重视材料”,老生长谈一遍又一遍,但仍有考生输在这两点,尤其对于题目“要求”部分,秉承着忽视轻视以致藐视的态度。我们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剖析申论作答“要求”的重要性。
一、读“要求”,保证作答的完整性。
先看下面一题:
“给定资料5”提到了某市在人口普查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假定你是一名普查员,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15分)
要求:问题明确;措施得当,具有针对性;分条作答;不超过300字。
我们由题目的设问部分“给定资料5”提到了某市在人口普查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假定你是一名普查员,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15分)”判断此题的落脚点为“具体措施”,即我们所说的“对策”,很多考生看完“设问”后,直接且仅围绕“对策”作答。忽略题目要求,这道题的后果是作答不完整。我们来看此题的“要求”部分,明确写着“问题明确”,换句话说,作答“对策”前,首先需要将“问题”明确出来,所以此题的作答内容应包含两层“问题”部分和“要求”部分。因此,读“要求”,保证作答的完整性。
二、审“要求,搜寻作答线索。
同样,先来看一道题:
“给定资料8”介绍了最近社会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某单位党委决定编印一期《内部学习资料》,宣传他们的事迹,号召本单位全体人员向先进人物学习。请你为这期《内部学习资料》撰写一则“编者按”。(10分)
要求:概括全面、准确,揭示各位先进人物的精神实质。不超过200字。
这道题是2012年国考省部级的一道题,针对这道题,考生的得分出现了两个极端:“接近0分”和“接近满分”。先来说“接近0分”,很多考生在看到“编者按”时,头晕目眩,为什么?初识。很多考生是第一次看到“编者按”这三个字,更不要提如何去写“编者按”,所以很多考生便产生这样一个思维及行为过程:匆匆审题、留下印象“写一则编者按”、不会写、乱写凑字数。这样一个过程便导致了我们的极端一“接近0分”。而有些学生在不明白“编者按”是什么,需要写什么的情况下,是低下头认真审题,寻找作答线索。我们来看题目的“设问”出现了“先进人物”,毋庸置疑,作答内容里一定有“先进人物”,但是写先进人物的什么仍然不知道,接下来审“要求”,很明确,写“各位先进人物的精神实质”,精神实质是什么?无非是他们是怎样怎样一个人,怎样一个人呢?回到材料,很明确,材料8,从材料8里去找形容人的修饰语或者从事实中概括出他们的精神实质,非常简单。所以本道题答出先进人物及其精神实质,得分已经保证了百分之八十五到九十,开篇再简单交代背景,结尾简单呼吁下,整篇编者按已经浮出水面,所以,后一类学生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接近满分”,原因是什么?重视审题且审题全面,重视材料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