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企业经营者既要讲“智”更要讲“德”
2013-12-17 17:44:30 来源: 评论:0 点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加强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结合实际学习十八大报告,我认为,企业经营管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加强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结合实际学习十八大报告,我认为,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深刻理解“小胜凭智,大胜在德”的内涵,全面坚持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具体化、企业化、就要“小胜凭智,大胜在德”。我们所说的智,指的是智慧,才智、才干、才气、才能、本领、以及管理方略、艺术、战略;我们所说的德,德指的是品质、品位、品行、道德、伦理、以及管理行为文明上的理念。二者构建在一起,就是企业家的德才观、经营观、企业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只讲智不讲德,只能是小胜,一时的胜,暂时的胜,绝不会常胜、久胜,也就难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既讲智,又讲德,特别是突出品德、升华道德,坚持以德为先,才有大胜、大赢,企业才能得到大的发展,具有顶天立地之势。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有些企业管理者只讲“小胜凭智”,不讲“大胜在德”,也就是只讲智的投入、积淀、塑造,不讲德的修养、涵养、升华,往往只有“小胜”一时,并由“小胜”发展到以失败而告终。由此看来,大胜在德,这是品格的作用、人品的作用、人格的作用、风范的作用。可见,“大胜在德”,这是创业之源、成功之道,胜利之本,发展之基。
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我的深刻感受就是既要讲智,更要讲德。没有智,在企业管理中别说有“大胜”,就是“小胜”也实现不了。有了智,如果缺德,只能是“小胜”,绝对谈不上“大胜”。智与德的统一,实质是才与德的兼并,二者德在先、智在后,用现代的话讲“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企业要创新、争先、创优,企业管理者既要重智,又要重德,并特别要重德。一个人不管有才无才,也不管才大才小,首先要以德为本,以德做人。古人说:“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无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笃。”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先修身而后求能。”有了良好的思想品质修养,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有硬气、管理企业才有正气。德为权之灵魂,权为德之体现。以德行权为民之大幸,无德弄权必然导致腐败。位不在高,有德则名;权不在大,优德则灵;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危险品是不能管理企业的、在任何时候,道德的标准都占特殊重要的位置。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行德则兴,背德则崩”,“德不孤,必有邻”,以及“士有百行,以德为首”等等,无不显示出人们在评价社会,评价个人得失与进退,以及企业的兴衰时对道德标准的倚重。之所以强调德的作用,因为品德是深受众望的灵魂。高尚的品德,是企业经营者树立经营管理之魂。但智也不能丢、不能缺、不能少。因为智是经营管理的本领、素质、能力。德才兼备一直一贯是我党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德”与“才”比,“德”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德好才不好,干不成大事;才好德不好,小才干小坏事,大才干大坏事。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利益是对企业管理者的第一品德要求,是其修身和行为选择的根本原则,如果企业经营者没有良好的品德形象,说话就没有感召力、号召力,就无法在员工队伍中树立形象,非权力性权威就不存在,权力性权威也无从谈起。现实证明:“富而无德不仁,官而无德致乱。”注重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德美德。古往今来,大凡有作为者都把德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儒学家说一向倡导的是“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墨家学派认为,加强道德修养是人生所必需,是对自身人品、情操的崇高追求。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能震撼人的心灵----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对企业经营者而言,道德是最美好的体现,是灵魂的健康和精神世界的显著标志。人们说,道德就像深山的芝兰,“不以无人而不芳”;又像潭水里的荷花“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特别是企业经营之德,不仅是企业发展之基,又是走向振兴之要。“德厚者流光,德荡者流卑”。有了它,做人“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品格德行,立身所贵。企业经营者要在品德上求高,树浩然之正气;意志上要求坚,长昂扬之锐气;能力上要求强,展帅将之才气;人品上求真,育清雅之“淡”气。这是因为,品德不可缺,有了它,权利就不会“膨胀”,灵魂就不会“长草”,为人就不会“霸道”,处事就不会“放纵”。就会时刻想到:权利有规则,权利有体系,权利有来源,权利有约束。正正派派做人,清清白白处事,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官,平平静静思索,痛痛快快生活,就会从“品德要高,处事要公,工作要实,为企要廉,内部要和,业务要精”上抓起,营造一种“勤奋敬业光荣,埋头苦干不吃亏,溜奸耍滑无便宜可沾”,“工作失职受惩,政绩突出受奖的气氛”。俗话说:做人“无德不得立身,从企无德不足建功”。企业经营者要“德在人先,利居人后”,“立身立业,必先养德”,要“德行过关,本事过人,政绩过硬”,以德赢得威信,以德获得职工的支持,以德获取信任。人的一生,重在立德,贵在养德。企业经营者要端正人格品行、本色做人,刚正谋身、凝聚人格效应。企业经营者的“小胜凭智,大胜在德”,在这里德起着最关键,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作用。因为有了德,可以派生出、折射出、生成出无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归纳出来,有以下十个方面的源动力、滋生力、推动力。这就是:
一、德能长智,智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之“才”。一名合格的称职的企业经营者,所需要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但多智善谋,这一点尤为重要。孙子曰:“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企业经营者应善于用智,巧于用谋。“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任何一项经营的成败,都取决于“用智多寡”。智是能力的象征,是知识雄厚的体现,是干好企业取得胜利之本。那么,智从何来?对企业经营者而言,从别它方面来的智,不仅不利于发展企业,还有损于企业。唯有以德长智,才能做到德才兼备。企以人兴,国以法治,人以德塑。为企之基在于学,为企之本在于智,为企之魂在于德。从企必讲德。“百行以德为首”,“以德立百善从之”。有德之人未必成功,但无德之人必不成功,无德之人即使成功也不能持久。对我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智慧、水平、能力从何而来?有道是,立事者不离道德,调弦者不失宫商。智慧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不要忘记,智慧和能力恰恰是发端于思想品德的母体。小胜凭智,大赢在德,做人如此,搞企业也如此。对企业经营者来说,最重要的素质并不是经商的技巧而是经商的德行。一个人没有理想,没有志向,没有品味,整日琢磨不劳而获赚大钱,偷奸耍滑捞天下,决不会有求知的动力和奋斗的热情,也不会产生和生成正确的智慧。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会坏事”。品德与学识是一体两面,所以品学常常兼优,而卑劣多半与无能相伴而行。企业经营者只有增强爱国情感,确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品德素质,才有安身立命的根基。从总体上讲,以德长智的落脚点,在于提高实践的能力。把“道”运用于实践就是“德”。检验有德无德、小德大德的标准是实践出真知。“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一个企业经营者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居企业无管家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在位数年,经济不发展,企业不振兴,就是最大的无德。共产党人历来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论者,共产党的“官德”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实践第一,把实践作为检验是否有德的标准。因此说,我们在以德长智中不仅要坚决克服害怕艰苦,躲避苦难;高高在上,冷漠员工;照搬照套,脱离实际;贪图虚名,不干实事;低能低效,无功无过;缺乏韧性,有头无尾的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倾向,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新时期的新实践,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企业的实践结合起来,把经验性的实践转化为理论性的实践,把常规性的实践转化成创造性的实践,把低效的实践转化为高效的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德生智中要注重培育经营者的敬业之德、求真之德、务实之德、实干之德、创新之德。
二、德能生勇,勇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之“力”。“富润屋,德润身”,这是古人一向倡导的思想。企业经营者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而且是团队道德建设的引路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于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领而导之、为人师表的作用。企业经营者道德高尚,行端品正,既可出风格、出智慧、出策略,又可出斗志、力量、勇气。德与勇二者是紧紧联在一起的。勇气,它是成事之胆;道德,它是成事之源。有什么样的道德,就有什么样的勇气。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指挥、统帅、指导勇气,就有科学的头脑,勇气就成为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这是因为,有了勇气,就能树立必胜的信心,在成就事业中就能先声夺人,一鼓作气,一气呵成。特别是在遇到困难和许多不利条件之后,就可以靠勇气突破艰险,力挽狂澜;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有勇气才能捍卫尊严,才能排山倒海,叱咤风云,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一个人的伟大与否,不在于他所处的地位的高低,权势的大小,拥有金钱的多少、而取决于一生中他所克服的困难有多少,有多大。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探索性的社会实践,在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这就需要企业经营者以德生勇,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学外不媚外,尊上不唯上,读书不唯书。平时,能到最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能到热点最多的地方去化解矛盾,能到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能到落后的地方去打开创局。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敢试、敢倡、敢闯、敢为天下先,在艰苦的实践中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较好理论素质、较强才能素质和较优品德素质的企业人才,在实践中善于发现真理、认识真理、发展真理,不断开辟人类认识真理的长河。
三、德能聚人,人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之“本”。古人说“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对此,荀子论述道:“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子,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认为,治理国家者,能够得到百姓的自愿效力,国家就会富裕,得到百姓的献身精神,国家就会强大,能够得到百姓的称赞,就有了荣誉和威信。这三者都具备,就会得到天下,失去了三者,就失去了天下。对于企业管理也是如此。在企业管理中,必须得到职工的维护、支持。民众的力量是巨大的,统治者的力量和民众的力量相比,如同舟和水的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警句,使昏君闻之胆战心惊;明智之主引起警觉。总之,立君为民的官德原则,是我们以德聚人的根本准则。“忧德之不丰,不患爵之不尊”。高尚的道德如磁石、如号角、如清风,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借鉴历史,对企业经营者而言,道德品质应作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之本。企业经营管理者作为企业的组织者,他本身具有权利影响力和道德影响力。一般来说,权利的影响力是带强制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企业管理者本身担任的职位及其资历等因素所构成的,它属于一种外力影响力,这种力量虽然使人产生服从和敬畏感,但这种服从和敬畏不是出于人们内心的,而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因此,它是一种暂时而有限的力量。而道德力量的影响力则不同,它是由企业经营者自身的良好素质和模范行为所决定的,这种力量的影响力是自然的,出于人们内心的,能使人产生敬佩、信赖,甚至效仿,对人们的影响有着无限的和长久的作用。有些企业经营者之所以不能聚人,面对社会转型期的考验、执政地位的考验、世俗生活的考验,缺乏人格准备,耐不住清贫,抗不住诱惑,管不住小节,做不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正如职工评价的那样:少数企业经营者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人格;他们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德。以德聚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人格力量的影响力。如果企业管理者本身素质好,党性强,品德优,作风正,能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感化教育职工,受教育者就能自觉接受他的说教。否则,人家就不听他的,或敷衍了事。这样的影响力,凝聚力就没有效果或效果欠佳,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以德影响人、教育人,它是振奋人们精神、鼓舞职工斗志、凝聚民族力量、激发社会活力、推动时代前进的巨大力量。在实践活动中,高尚的道德力量能产生强大的影响力、感染力、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些合力能赢得人们的敬佩、尊重、爱戴、信赖和支持,并能征服人心,给企业管理者和教育者带来好的工作效果。所以说,企业管理者注重修炼官德、塑造美德、恪守政德、强化品德、修养道德,则是十分重要的。
四 、德能养廉,廉是企业经营管理之者“威”。党风廉政建设是全民族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党风政风企风对全社会道德风尚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我们借用孔子的说法,社会道德风尚的关系类似于“风”与“草”的起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曾语重心长地说过:"当前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变好之所以重要,不仅是人们对身处环境道德质量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以及自身的责任感。党风政风企风如何,就企业而言,其为政清廉,则关系到员工的向背。古人说:“公生明,廉生威。”这一千古名言,言简理至。做到公清若水,廉洁垂范,这是较难的。“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尽管难,但不是做不到。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打倒自己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企业管理者应明白,“储水万担、用水一瓢,大厦千间、夜眠六尺,黄金万两、一日三餐”,留给子女不义之财越多,对子女的腐蚀越大,子女就会走向腐败。要敢于:不及之于富贵,不及之于金钱。一心想着外财的人,最终在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会失去。只有企业管理者具备高尚的品德素质,就能在全系统树立清廉之风。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德为权之灵魂,权为德之体现,以德行权为民之大幸,无德弄权必然导致腐败。所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养廉,这是对为政者的基本要求。人们自古崇敬廉吏,因为只有坚守名节、为政清廉者,才能克己奉公、为民谋利。企业管理者只有努力培养和提升道德凝聚力,以高尚的品格、突出的业绩、无私的情怀实施有效的领导,真正体现出人的价值大于物的价值,企业的价值大于个人的价值,社会的价值大于企业的价值,以大局为重,才能塑造新时期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团结和带领导广大职工共创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五、德能生俭,俭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之“要”。中华民族素来崇尚俭仆,反对奢侈。历史上的开明之士,不仅把俭朴视为美德,而且倡导俭能生德,以之作为培养道德,砥砺精神之“道”。“非俭无以养德,非静无以养身”。“俭为德首”。“勤以养志,俭以养德”,德能生俭。司马光说:“有德者皆有俭来”。由此可见,俭由德出,德能生俭,俭能促德。德俭兼顾,思想才能生辉。为什么德能生俭?其原有在于:俭可清心,使人不滋贪念;俭可生勤,使人艰苦攀登;俭可促廉,使人奉公守纪;俭可致和,使人乐群爱众。正如诸葛亮概括的:俭以养德。可见,俭关人格,俭关名节,俭关功业,决非生活小事,断不可轻视。俭朴是劳动人民的本色;吝啬却是剥削阶级的本性。“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我们历来把俭朴这种品德修养,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意志,并纳入提高个人道德品质、道德境界的轨道。这就是说,俭,不仅是简单的生活安排、生活方式,而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内容。一个大力倡导德能生俭的政党,才会是一个凝聚全民族力量,朝着远大目标勇于前进的先进党;一个执着崇尚德能生俭的民族,才会是一个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生生不息的民族;一个自觉实践德能生俭的人,才会是一个不贪恋一时享受,不断追求进步的人。对企业经营者而言,以德生俭,以俭养德,不仅是素质要求,也是一种精神境界。大力倡导德能生俭,就意味着培养一种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的务实作风,一种常怀忧患,居安思危的清醒态度,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情操,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作为企业经营者,做到以德生俭,就要牢记"两个务必"。因为牢记了"两个务必",就具备了俭朴思想,就能怀有一颗平常之心,没有非分之想,就不越轨,不犯人,不会罪祸临身。古人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俭以养德,俭约则少欲,欲少则不贪。凡忘记"两个务必"的人,凡不安分守已的人,往往都没有好下场。因为大手大脚惯了,一旦无以为继,邪念也就生了;生活攀比多了,而又无能为力,歪道也就生了;享乐思想冒了,一到无法自制,劣迹也就生了。事实说明:凡是满怀奢欲的人,没有一个是走正道,谋正事,做正人的,因而没有一个不是财也去,名也臭,事也空的。作为企业经营者,在任何环境下,都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崇尚朴实无华的生活作风,追求适应社会发展和遵循党规党纪的个体完善的境界。
六、德能为仁,仁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之“情”。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爱心的民族。中国传统道德感情就是以“仁爱”为核心的。孔子认为“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他以“仁”为中心构建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也就是他对“仁”做出的贡献,在于把“仁”贯穿于道德理想人格、道德修养等理论和实践的许多方面。什么是道德?从通俗意义上来说,道德就是能够为他人“服务”,就是能够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服务”;也可以说道德就是一种为他人和为社会的献身精神,或者说是一种“服务”的精神。古人说得好,“修德以正身,修其身才能治其国”。一个人怎样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要有为他人服务、为社会献身的精神。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要时时处处想到别人,想到国家和社会,从而使他人能够因同自己相处而得到益处。这样的行为就是道德的行为;这样的人,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由此可见,德和仁是一脉相承的,德同党的宗旨也是相一致的。不过,“为人民服务”又使“仁”进行了升华,使这个道德原则能真正的落实到实处。我们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道德的核心,贯穿在我们的集体主义之中,贯穿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之中。这一方面使“为人民服务”这个核心具体化,落实到具体的道德建设之中;另一方面,也把我们的道德建设系统化,使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上去。在新形势下,胡锦涛提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对”仁“进行了高度升华,可见”仁者爱人“在现阶段的价值。你是一棵树,想顶天立地,那就别背叛了土壤;你想枝繁叶茂,就别背叛了根。作为企业管理者,你是人民的儿子,就要永远爱人民,爱职工,绝不能背叛他们。要有面向职工的决心,有当小学生的虚心,有与职工交朋友的诚心,有听职工意见的耐心。企业管理者在以德为仁中,要时刻具有以民为先,以民为本,以民为天,以民为尊的思想。同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不仅要提倡爱心,更要对人民群众升华爱的层面。在今天,人人需要爱的温暖,就像沙漠之需绿洲,春草之需甘露一样。仁爱之心,爱系于心与心之间,是一杯浓浓的美酒,爱心又如默默的春雨,无声的润入人们的心田。爱心更像一轮朗朗明月,给人以恬静的温柔。爱心是从泉水中涌出的水流,是生命之树绽开的花朵,是人之皆有的一种本性与品行。我们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到情为民系,利为民谋,功为民建,绩为民创,权为民用。
七、德能升品,品是企业家经营管理者之“上”。企业经营者信誉高低对做好工作关系重大.一个信誉高的企业经营者必然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凝聚力,在他周围职工会形成一种很可贵的向心力.这样,企业经营者和职工都心情舒畅,工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信誉不高,群众不拥护,工作就会事倍功半。常言说:“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间”。信誉属非权力因素。企业经营者的级别越高权利就越大,但这种权利可以给予也可以收回。威信则不然,它同权力不是毫无联系但确无必然的联系,他不能随意的给予和收回,不会随着权力的出现而出现,随着权利的消失而消失。因此说,企业经营者虽然不可以伸手要官,但是必须努力树立自己的信誉,这是干好工作的基本素质。实践证明,企业经营者信誉要靠德而立.道德高尚在人民群众中就有份量,群众就支持你的工作;反之,就没有威信,就没有份量,职工就不愿接受你的领导,即使你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也不会买你的帐.由此看来,德与信誉是连在一起的.要有信誉,须先有德.有多么高的德,就有多么高的信誉.作为一名企业经营者,要在职工中有信誉,最根本的是靠道德方面的品德塑造,做人讲人品,做官讲官德。心术不正的官,虽在官位,众人骂之;品德高尚的官,即使退休,人恒敬之.有句箴言:“你要别人对你怎麽样,取决于你对别人怎麽样”。品德上的修养,道德上的纯洁性,关系到政治上的坚定性;道德上的前瞻性,决定着人们前进上的方向性。企业经营者立威,首先要树立道德风范。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民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企业家崇尚道德的塑造,关键在于自我修德.学习是根本,实践是前提,内省是途径.只要坚持不懈地改造世界观,就一定能使自己成为既有才干,更有良好品德修养的现代型企业家。
八、德能出诚,诚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之“信”。“诚是开山斧,信是做人金,人无诚信难立身”。哲人说:“诚信是世界万物的源泉”。诚信,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基础,一向受到中外思想家、伦理学家的重视。《管子》中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恩格斯也曾说:“国家信用和私人信用,这就是表明革命的强度的寒暑表。”诚信为一切道德原则和行为的本源,正所谓:“守约为正文之源。”无契约即无正义,有约而背约即不义。诚信者,实事求是也,不以利害生死关系枉其道。人类道德生活丰富深刻,最基本的是诚信。司马光说:“国之报在民,人之报在信”。“失信不立”,“国以信为本”。生活如酒,因为诚信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因为诚信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因为诚信它变得美丽。我们要用诚信的催化剂,作五线谱、作调色板,让生活的酒更醇、歌更好、画更美。对经营者来讲,诚信是金钱,对团队来说,诚信是整体形象,对企业家来说,诚信是威望。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稳、世无诚信不宁,诚信无价,当以宝视之。诚信与道德的关系,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严格讲,诚信属道德的基础,是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德之一,也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在一个缺少诚信、道德沦丧的国度里,不可能有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也不可能有政治、社会的稳定。目前,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正在成一种社会公害。经济活动不能以诚信为本,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服务低下,买卖坑蒙拐骗,破坏良性的竞争环境,导致交易成本增加、扰乱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在政治领域里一些企业家贪污腐化,上欺骗国家、下欺骗群众,搞形式主义,浮夸等等,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恶化了干群关系,助长了欺诈、不诚信歪风的蔓延。只有立德,才有诚信。只有诚信,道德才能付诸实践。对企业经营者来说,诚实是管理必备的美德,守信是人际交往中一切道德规范的起点,道德离开诚信必然导致堕落。在当前,培养诚实守信作风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企无信必颓。可是,个别企业经营领导者为了满足权欲,欺上瞒下,跑官要官;为了满足物欲,仁义道德全不要,国家人民利益都敢抗…..这些虽然都是党内少数腐败分子的所为,但其产生的恶劣影响不可低估。诚信的建立,归根到底要靠每个企业经营者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好的形象,建立起一个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信用体系。可以说,企业经营者守信于己,取信于人,是党的事业求得发展和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也就要求我们,要树立高尚的精神追求,养成真诚守信的良好作风。在这方面,企业经营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其重要意义,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那样的:“党员干部的道德情操与人格力量对全社会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企业经营者要切实转变作风,真正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切忌说得多做得少、许诺多兑现少,更不能说做不一、欺骗群众,而要以言出必行的实践行动取信于民。
九、德能求实,实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之“效”。中国有句古语:“实言实行实心,无不孚人之理。”此话的意思是,说话实在,办事实在,为人实在,没有不被人信服的道理。对一个人而言,能力在求实中体现,实力在求实中显现,潜力在求中凸现。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少说多干,只说不干,干好在说,任何时候都要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报实情。创新赢佳绩,实干写春秋。对企业经营者来说,要讲为企之道,就要做到以德求实。只有这样,才能以德用权,以德服人,以德树形。求实,它不仅是企业经营者的作风问题,而且更是思想品德、职业道德问题。能否做到求实,说到底取决于企业经营者的道德观。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思想品德和工作作风上的求实,它属于德的内涵,也属于德的范畴。所以,求实要讲德,要体现德,要深透德,要以德作根底。古往今来证明一条真理:党无德则败,国无德则亡,人无德则废。所以说,以德求实,它即是一个政治品质问题,又是一个党性原则问题。在我们的工作中,一旦离开德,不仅在工作作风上会出现浮漂,在生活上也会出现腐化。就工作作风而言,就会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甚而浮夸,干出些华而不实,危害党、国家、人民利益的事,从而背离求真务实,背离党的思想路线。胡锦涛指出:“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这是很有针对性的,所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古人把“立德”放在“三不朽”之首,可见“立德”的重要性和立德对求实务实所具有的作用、价值。“德者,得也”。有德的人,必然有得。但得到的绝不仅仅是所求的金钱、地位、和权势,而得到的是求真务实精神以及做人的尊严和群众的尊重。“不听领导嘴上夸,不看秀才笔下花,不爱表面罩金纱,只为当个实干家”。所以,以德求实,这是我们立人之道、立政之本,兴业之基。在以德求实中,坚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上级精神与企业实际、领导意图与群众愿意的有机统一,通过搞好结合,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不断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创出新佳绩。
十、德能固法,法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之“基”。在我国历史上,很多人都注重儒法并用,也就是法与德的并用。周公在总结夏、商兴亡的教训时认为:“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孔子也说过:“道子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我国历代不少政治家都重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线,不仅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而且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推行其道德观念。其目的在于:“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促进社会发展。这是因为,道德与法律是两种最基础的社会规范,同属上层建筑范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人人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法律源于道德又规范道德,道德合于法律有源于法律。二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德能固法,法可厚德.法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德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德与法,这两者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主要支柱.德是基础,法是德的更高要求.法是硬要求,具的强制性,主要依靠国家政法机构和军队的强力支持;德是软约束,主要依靠个人觉悟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发挥作用.法律再详细缜密,也必有疏漏之处.法律之外,就需要道德来规范和约束,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确保社会有序.在对社会行为进行调整、规范时,道德与法律二者具有极大的互补性.法律重在调整人的社会行为,落脚点在于人的活动具有合法性,道德则重在规范人的思想,落脚点在于人心,在于人的自觉;法律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并起到威慑作用,道德则重在教育劝导,从而达到自律;法律调整发生在已然之后,道德调整一般在已然之前。总之,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的,相互相促进的关系,决定了作为治国的方略道德与法律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在我们国家里,“落马富豪”现象之所以愈演愈烈,层出不穷,除了对财富无休止的追求外,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主要问题的方面。在我们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又强调以德治国,这是十分正确的.对企业经营者而言,在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加大依法治国力度的同时,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在建设完整,规范,制度化思想道德的基础上,对广大职工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教育,反对不正当竞争,更反对违法的竞争,使社会主义的新型思想道德观念成为人们的内在觉悟和自觉行为,成为推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构建和谐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
上一篇:
2014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官职升”与“官气降”
下一篇:
时事政治:瞄准“软腐败” 重拳整治公务接待“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