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赞助了足协杯,也赞助了一系足球题材的微电影,由国内的新锐微电影创作团队担纲,几部之间互有勾连,倒是形成了有趣的照应。
《吊车尾的逆袭》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的足球梦,很有趣,中国足球跌入了最低谷,2002年的一针鸡血根本没有实质意义,不过主席是最大的球迷,在“中国梦”的范畴里,应该有足球的一席之地。
要说落后吧,巴西、阿根廷都挺落后的,政局一团糟,还闹金融危机,为什么他们那里老能出球星?马拉多纳也是苦出身,内马尔是90后,已经登录巴塞罗那。
中国孩子呢?估计根子里还是体制的问题。全运战略和奥运“争光计划”是时下中国体育的最重要衡量标准,前者体现了行政化的体育官僚机制的“政绩”,后者则是与民族主义、国家荣誉相关的国家级体育事业,紧密相连的二者使得体育行政资源最大化的向其倾斜配置——记得李娜在大满贯夺冠的时候,某报用“体制外的胜利”做通栏大标题,一语中的。
那么足球呢?在职业化改革多年之后,足球市场还是个伪市场化,资本涌入足球领域,看中的绝不是足球自己的造血机制——国内的职业足球俱乐部根本不能自己养活自己。
《吊车尾的逆袭》于是用一种荒诞的语调讲述了一个孩子的足球梦——他在父亲的鼓励下玩足球,根本没有正规的训练,只会顶球前冲这“一招鲜”。但在上场之后,他却阴差阳错的用这一招大破敌阵,自己也从“吊车尾”逆袭成为头号球星。
记得有个足球教练说过,你在中国的足球学校里训练,教练会告诉你每一个动作的标准姿势,怎么摆腿,怎么发力,怎么触球,都非常严格;你去巴西踢球,教练只会告诉你什么时候应该把球踢到哪里,至于怎么踢,那是你自己的事。
所以,桑巴天才们大都在巷子里追着小皮球长大,无所谓套路招数,进球就是了。记得中国队的前任教练施拉普纳在无奈之时曾对国家队的球星们说:“不知道该往哪里踢的时候,就往球门里踢”。当然,他说的不是乌龙球。
体制上,黑哨、赌球的泥淖毁掉了一个个前途似锦的年轻球员,个体上看,扼杀个性的训练方式很难培养出有创意的球星——我们不可能像德国队那样有纪律,再者,即使德国队也在培养自己的天才球员。